中藥材烏梅的鑒別
烏梅為常用中藥。始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,列為中品,原名“梅”。李時珍曰:“梅實半黃者,以煙熏之為烏梅,清煮鹽腌曝干為白梅,亦可蜜煎、糖藏,以充果饤。……惟烏梅、白梅可入藥。”烏梅具有斂肺澀腸,生津殺蟲的功能。用于肺虛久咳,虛熱消渴,蛔厥嘔吐腹痛等癥。
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梅 Prunus mume(Sieb.)Sieb.et Zucc.的干燥近成熟果實。
產地與分布 主產四川、浙江、湖南、福建、廣東等地。以福建產者肥大肉厚、色帶紅,習稱“紅梅”。藥材以肉厚、烏黑、味極酸者為佳。
快速鑒別 果實呈類球形或不規則扁球形。直徑1.5~3cm,表面棕黑色或烏黑色。極為皺縮,凹凸不平,于放大鏡下可見密生棕色毛茸,基部有明顯凹陷的圓臍即果柄痕,果肉厚,質柔軟或略硬,烏黑色或黑棕色,易剝離。果核堅硬,橢圓形,棕黃色,表面有小凹點及粘附物似茸毛,內含淺黃色種子一枚,卵圓形或扁卵形。特異的酸氣并具有煙熏樣臭氣,味極酸而澀。